发布时间:2022-04-09 80次
2025 年,中国电梯行业站在了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。一边是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新梯需求萎缩,另一边是超 1200 万台的保有量催生的更新改造蓝海;既有昆明电梯冲顶事故暴露的安全痛点,也有超长期国债注入的政策暖流;国际品牌虽仍占七成市场份额,但国产品牌正凭借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加速追赶。这场行业变革中,政策引导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正在重构电梯产业的竞争格局。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,2025 年继续安排 300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,其中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成为重点民生工程。截至 2025 年 2 月,全国已开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更新电梯 3.6 万台,政策红利持续释放。在地方层面,岳阳市对使用 15 年以上的老旧住宅电梯更新给予每台 15 万元补贴,全市 221 台申报项目将惠及 6558 户居民;南通市则将加装电梯补贴标准提高至 18 - 25 万元,并创新推出整栋楼批量加装的 1.5 倍系数补助政策,计划年内完成 400 台加装任务,较上年增长 300 台。
政策东风下,市场呈现 "旧梯更新 + 新梯加装" 双轮驱动态势。数据显示,我国使用年限超过 15 年的老旧电梯已逾 100 万台,且数量持续攀升。国际电梯巨头迅达集团在财报中坦言,受益于特别国债政策,其二季度在华更新电梯订单量实现大幅增长;奥的斯中国区电梯维保基数同比增长约 15%,更新业务收入增幅超 20%。民生证券研报指出,虽然我国对电梯没有强制报废年限规定,但使用 15 - 20 年后的电梯故障频发,维修成本高昂,旧梯更换改造已成为更具性价比的选择。
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让电梯企业业绩普遍承压。2025 年上半年,沪深两市 12 家电梯行业上市公司中 10 家营收下滑,行业总营收 181.25 亿元创下近五年同期最低,较 2021 年上半年的 220 亿元明显缩水。上海机电、广日股份等头部企业营收同比分别下降 6.41% 和 3.05%,森赫股份、通用电梯等中小企业下滑幅度更是达到 36% 以上,行业分化加剧。
面对挑战,中外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更新改造和数字化维保两大新赛道。全球电梯巨头通力电梯 8 月底宣布在深圳设立南方总部及研发中心,重点布局这两大领域;国产品牌康力电梯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云服务平台,实现人脸识别、电动车识别等功能;快意电梯自主研发物联网管理平台,通过 AI 算法优化运维效率。值得关注的是,民族品牌新梯订单量自 2020 年以来逐年攀升,2023 年已突破 50% 大关,标志着中国电梯制造力量的崛起。
在绿色技术领域,国产企业表现亮眼。杭州西子电梯推出的 "零碳电梯" 可将势能转化为电能,结合光伏发电实现能源自给,有效解决老旧小区供电难题;日立电梯为商业楼宇加装的能量反馈装置转换效率高达 97%,单台电梯年均减少超 5 吨碳排放,目前已在新天地中心等甲级写字楼落地应用。这些创新让国产电梯在绿色建筑浪潮中获得溢价能力,数据显示满足最高能效标准的电梯产品溢价已达 15 - 20%。
2025 成都国际电梯展览会上,AI 智能调度、磁悬浮驱动、物联网运维等技术集中亮相,彰显行业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方向。展会上发布的新一代安全预警系统可提前 48 小时预测潜在风险,模块化改造方案将工期缩短 50%,无接触操控技术通过数字孪生优化客流分配,减少 30% 候梯时间。重庆威斯特展示的全球首发电梯 AEB 主动安全防护技术吸引 50 余家代理商现场签约,住富电梯推出的融合 AED 医疗急救功能的智能解决方案成为民生亮点。
然而技术落地仍存梗阻。数据显示,我国电梯物联网技术渗透率已达 68%,但实际投入使用的云平台中 90% 仅实现基础数据展示功能,未能发挥预警、决策与闭环管理价值。这一矛盾在昆明 "2・18" 电梯冲顶事故中暴露无遗 —— 事故电梯当日完成维保却仍发生惨剧,调查报告认定维保单位弄虚作假、检测机构出具失实报告,最终 15 人被追责,涉事单位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。专家指出,智能化的核心在于数据应用而非硬件堆砌,行业亟需建立 "安装 - 监测 - 维保 - 应急" 全链条智能管理体系。
随着《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》新版标准 2025 年实施,网络安全要求被首次纳入,粤港澳大湾区试点的电梯安全监管 "湾区标准" 也计划 2027 年推广至全国。政策组合拳已初见成效,2024 年电梯事故数同比下降 38%,但老旧电梯改造仍面临资金不足、居民意见不一等挑战。
业内人士认为,未来五年将是电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。一方面,物联网电梯渗透率有望从 2025 年的 35% 提升至 2030 年的 65%,维保市场规模将达 950 亿元,占行业总规模的 33.4%;另一方面,医疗机构无障碍改造、轨道交通建设将新增大量需求,预计 2030 年行业总规模将突破 2500 亿元。如何在政策红利中把握技术创新方向,在市场竞争中坚守安全底线,将是所有电梯企业必须答好的考卷。
从昆明事故中 59 岁业主绝望的按键自救,到南通老人按下新装电梯按钮时的微笑,电梯这一垂直交通工具已超越其物理属性,成为承载民生期待的 "城市良心" 工程。随着政策精准滴灌、技术实效落地与责任体系重构的推进,中国电梯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,在保障安全与绿色发展的平衡中寻找新的增长极。